几内亚井队传家宝----一支军用水壶的故事 |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存的基础,水是珍贵的资源!西非几内亚人民对水强烈渴望的眼神,让我们有一种使命感。解决几内亚人民的民生问题我们中地人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一直努力前行。 水壶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在国内工作中用的一般都是比较高档的水壶,而井队用的军用水壶历史长远,代表着一个时代,据我了解,我手上的这个军用水壶有着2O多年的历史了,自中地集团几马经理部成立之初,就订购了一批此类军用水壶到非洲,而这支军用水壶它陪着井队项目度过了二十余载,见证着井队中国机长的顽强与拼搏精神,一次一次攻坚克难,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 说起几内亚井队的这批军用水壶,是中国制造,它有着光荣的历史,是我们井队的战略物资,镇队之魂。是我们井队一代代机长接过的接力棒,是沉甸甸责任,更是使命担当。 记得我2010年10月17日从北京飞往中地马里经理部,后辗转到几内亚井队,刚到井队项目法啦啦营地,刘旱雨经理就把这个军用水壶和一个饭盒郑重的交给了我,接过这油漆脱落,凹凸不平的水壶,我内心很不平静,在心中默默地涌起了一种厚重感、责任感。这个水壶容量大,装水多,但加入开水,盖上盖子待开水变凉后水壶容易向内扁缩,不过没关系,只要对着空压机风管往里吹气,它就会重新鼓起来,使用非常方便,我已使用至今。正是这个不起眼的水壶也见证了中国机长的非洲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几马井队传家宝-----军用水壶 几内亚井队设备整齐列阵 军用水壶的接力者---井队刘锋副经理 这支神奇的水壶,见证了我们井队一代代钻井机长自强不息、勇于吃苦、攻艰克难的顽强精神,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井队精神。它跟随我们走过了几内亚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从茂密的森林,到崎岖的山峦,从没有路的荒地进入与外界隔绝的村庄,打成了一口又一口的水井,解决了几内亚人民用水难的问题。每当打出一口口新井,当地人都会热情的给我们送羊、送鸡来表达他们感激之情,几内亚人那兴奋、喜悦之情,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能够帮助他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2014年几内亚爆发埃博拉病毒期间,井队刘旱雨经理一方面严格执行分公司的应急预案,紧急采购必要的药品,给中方员工和当地员工培训防疫知识,让每个人用自己的军用水壶喝水,拒绝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另一方面安抚大家不稳定的情绪,告诉大家:只要人和人之间不进行密切接触就不会被传染。 几内亚井队基地法拉纳区域是几内亚埃博拉疫情高发区,距离法拉那城市不远的地方每隔一阵子就听说有人发病死亡。电视新闻,收音机等各方面的有关埃博拉传染致死的信息铺天盖地,由于当地偏远村庄的人对这种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引发后果严重的病毒不了解,他们对军队将发现可能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村庄进行隔离的防护措施有很深的偏见,经常与参与隔离的军人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生冲突,拒绝隔离保护措施,他们都认为隔离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而是将他们关在一起等死,为此引发了相当大的冲突。可想而知,当时在法拉纳地区的井队工作人员,白天大家还有说有笑,但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的内心还是会挣扎,有对埃博拉疫情的恐惧、对远在国内家人的思念,在内心的挣扎中不知不觉的入睡。但是为了家庭责任,为了国家荣誉,我们有责任负重前行,同时也要学会在前进的途中保护好自己。因项目工期所限,疫情期间,机长们还要在凯塞都古继续工作。我拿起光荣的水壶依然决然的和钟宵慧、童超等人坚持在一线打井,在面对时不时听说附近哪个村子又有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氛围中并没有退缩,继续前行,同时也十分注意卫生和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在疫情过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大家都说当时忙于工作,并没有多想,所以就没有那么害怕,只有闲下来时会胡思乱想,万一感染了怎么办。他们都觉得这种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历练。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祖国,感恩公司,感谢家人支持,也感谢我手中这光荣的军用水壶陪我度过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最艰难时刻,这是我成长道路中最重要的时刻。 徐文章同志是负责井队后勤工作的,为各机台送水泥和沙石料做井台工作、抽水试验、装泵和医院的旱厕施工。他在2016年4月的一天早上离开康康基地去贝依拉继续执行儿童基金会项目的旱厕施工,在离开康康城约15公里处,司机突然将车停了下来,说车子下面有点问题,需要下去查看一下。司机下车后,徐文章也下车查看情况,突然后面来的一辆摩托车停下来,摩托上的两个当地人和和司机一起突然将徐文章按倒在地,用大扳手敲打他,并将他捆绑起来,拖到路边的山沟里。但在徐文章的奋力挣扎下,加之歹徒做贼心虚,捆绑的不是特别紧,这就为徐文章挣脱绳索留下了机会。随后他们将其携带的2200万几郞现金(约合2500美元)、手机、行李箱等等洗劫一空,只有徐文章随身携带的这支军用水壶没有被抢走,得手后歹徒驾车扬长而去。徐文章自行挣脱捆绑的绳索后路跌跌撞撞跑到公路边,拦下路过的车辆,并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打电话报警,随后向项目经理报告抢劫皮卡车和被绑架的经过。项目经理立即带人赶往现场,见到项目经理后老徐抱头痛哭,感觉是重生一样。他说如果挣不开绳子,就很可能渴死或饿死在树林了......屡屡想起都后怕。就是这支看上去不起眼的军用水壶,又一次陪伴着徐文章同志度过了凶险一刻,也见证了中国机长的大无畏精神。 2019年5月14日,我带领一台套钻机进入几内亚康康地区worogbako村开始打井,worogbako村以前没有水井,当地人都是去很远的臭水沟取水,极不卫生,是中地公司给这个村子带来了第一眼水井,他们终于能喝上卫生的水了。这眼井孔深:101.50m,水量:1立方/小时。此眼井的成井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洗井时村民们兴高彩烈的排队取水,看着他们期盼而又兴奋的眼神,作为一名中地人内心感觉到一种震憾和力量。为几内亚人民解决饮用水的使命光荣而又艰巨。正是这支看上去不起眼的军用水壶,陪伴着我扎根非洲,见证着我一次又一次给完成当地人带来生命之水的光荣使命。 几内亚小朋友热烈欢迎中地集团几马井队来打井 村民们排队等待井水 2018年井队实施150眼井项目,项目所在的几内亚德里迷里地区道路艰难,又是高原,被称为“几内亚最难走的路”。孙兴元机长作为该项目施工机长,带领当地员工攻坚克难,吃大苦,流大汗。他所带的团队实现了打井数量第一,质量第一。为该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此时此刻,家中他母亲病重,家人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并没有说明事情的严重紧迫性,想让他安心工作直到雨季休假再回家。可天不遂人愿,孙兴元同志的母亲于2018年的5月底去世,当时也正值施工的高峰期,家人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怕他在机台上分心,影响安全,就一直隐瞒着实情。直到孙兴元回到国内才得知实情。这名山东汉子在母亲坟头放声痛哭。他内心深藏着对父母,对家人的深深的愧疚之情。他发誓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让家人生活的更幸福。他一直在为几内亚井队项目默默奉献,坚守阵地。正是他随身携带的这个军用水壶,又一次见证了井队人在几内亚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井队家人对亲人默默付出,对公司的莫大支持。正是有一群这样的家人背后全力支持我们,作好我们的大后方。我们在海外才能安心工作、扎根坚守。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我们一代又一代井队人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井队精神,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正是这些井队人认真践行中地集团的“五种精神”,让这种精神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我们才得以打败几内亚所有其他打井公司。我们是几内亚打井行业真正的老大。在几内亚打井业内创造了许多第一:数量第一、质量第一、难度第一。至今无一家公司超越。正是这看上去不起眼的军用水壶,它见证着井队人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我们的使命,书写我们的光荣历史,同样它将继续陪伴着我们斩荆披棘,冲锋破浪去创造属于我们中地几马井队人的更大辉煌。 打井我们是认真的,我们中地几马人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孙兴元机长在组织保养设备
作者:刘峰、任勇刚
摄影:
|